過去,個人創(chuàng)造的詞語由于各種限制只能與少數人分享,能夠得以傳播的新詞往往需要在現代漢語詞典被更新后才廣為知曉。而如今只有報紙或者權威傳播機構才能造詞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在互聯網上,只要你有新意,能弄出點好玩新奇的事情,互聯網上廣大的網民朋友就會幫你推波助瀾。所有網民都在這里給知識添磚加瓦。這是詞的民主化,更一種是文化的民主。人人都可能成為話語創(chuàng)造的主人公。
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配上了新詞解釋。商務印書館也表示今后要每隔一年推出新版的《新華新詞語詞典》,從各個領域中收集新詞條,再經專家打磨形成精當釋義,以趕上網絡時代的趟兒。
細微的東西往往反映著事物的發(fā)展本質,代表著事物發(fā)展的方向,不應被忽視。這種“社會方言”記錄著現實社會生活,同時也這個時代深層心態(tài)的烙印。詞語幫助我們記住這個時代,今天網絡流行詞語或能擔當起記錄時代的重任。
2009年,“圍脖”作為網絡流行詞匯之一,引發(fā)了一場微博客熱潮。微博使用者省去了遣詞造句和縝密構思邏輯的“繁文縟節(jié)”, 140個字符隨意表達最想溝通交流的話,手機發(fā)布的加入讓信息傳遞更加及時,許多公眾人物也都積極參與其中。而這背后還隱含著互聯網時代更深入人心的大趨勢,每個人都表達和溝通的欲望,字數的恰當限制讓作家評論家們和普通百姓有了同等的發(fā)言權和表達空間,互聯網草根文化進一步發(fā)展壯大。
很大程度上,網絡熱詞也是“社會熱詞”。網絡熱詞背后都有故事,而文化價值也需要人們去客觀地看待。當下,若細心地將眾多網絡熱詞串聯在一起,會發(fā)現它們最終共同構成了貫穿過去一段時期的關鍵詞和脈絡,這些詞分別透露著回顧中國互聯網及社會生活的特別視角,通過一個個錯落有致而表情豐富的網絡熱詞,每個熱詞背后蘊含有故事,寄寓了民眾的喜怒哀樂,讓人們回頭看時仿佛置身現場歷歷在目。
也有觀點質疑這些爆炸的詞匯會給文化帶來不好的影響,認為網絡熱詞中充滿了如樓市股市的泡沫,并進而會衍生出整個文化的泡沫。實則,或許沒有必要過于消極。不了解一些特定信息,在相應時間段的社會里似乎就不易更順暢地生活,也因為,目前這些網絡詞匯都代表了一定社會階層的民意和情緒,能夠較為準確表達集體意識,易于讓不同階層人之間通過詞來傳遞信息。語言本身就是動態(tài)的,任何時期都會有新的詞語出現,當然也會有一些舊詞語退出使用,現在流行的一些網絡詞語能不能真正普及并且延用下來,取決于多種因素,而其中的重要一點就是要看這個詞所反映的事實或現象是否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關。
聯系到近期互動百科推行的“詞媒體”,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的開始,一個時代推動的自發(fā)行為,也希望這個行為導致一個精彩的民眾體驗,始于自由的創(chuàng)新,愉快的專注。